晨讀10分鐘有什麼好處?....摘自親子天下第16期
星期一, 18th 十月 2010
當電視與網路佔據大部分的休閒時間,平面出版市場每下愈況,孩子的課業壓力愈來愈沉重,讀書風氣愈來愈式微的今天,風起雲湧的晨讀運動,到底造成怎樣的「沉默的影響力」?
影響力1
─ 提高孩子的閱讀力
美國學者史提芬‧克山及其他好幾份探討晨讀運動對學生影響的研究都顯示,參與過晨讀10分鐘的學生在閱讀測驗上,其閱讀技巧和單字量都比參加前進步許多;對閱讀會比未參加過的學生抱持更積極的態度,也會養成較好的閱讀習慣。美國一項針對「晨讀運動終止後」的調查發現,學期中有參與晨讀運動的學生,在暑假期間的閱讀量明顯高於沒有參加過晨讀的學生。研究顯示,晨讀10分鐘確實改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,即使活動終止了,學生仍會主動看書。
影響力2
─ 提高孩子的學習力
全世界的學術界都肯定,晨讀有助孩子學力的提升。日本廣島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山崎博敏,在二○○八年出版的《提高學力的晨讀:每天十分鐘的奇蹟,檢證學習效果》書中,以大量的數據證明,晨讀運動跟日本全國學力調查的成績之間,有高度相關。他指出,實施晨讀運動的小學,不只國語的成績明顯高於其他未實施晨讀的學校,也帶動數學學力的提升。此外,比起在學校晨讀的孩子,經常在家庭閱讀的孩子,國語和數學的表現也更為突出。台灣教學現場也有明顯的回饋。苗栗縣致民國中導師梁語喬帶了三年的畢業班,今年的基測平均成績高於苗栗縣國中生總平均二十四分,獲得苗栗縣基測傑出班級獎。梁語喬並沒有每天加強學生寫測驗卷的能力,而是帶他們進入晨讀世界。從國一起,她就規定班上孩子週一到週四晨光時間,考完各科考試不能發呆或睡覺,只能看課外書。週五則是深度閱讀,有四十分鐘可以看書。因為梁語喬分享自己讀龍應台《目送》的感動,全班一半的孩子也因此細讀。後來,還挑釁的問她,有沒有看過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
》?梁語喬高興的分享基測成果,還說,「推閱讀怎麼那麼容易就上手?」
影響力3
─ 穩定孩子的情緒和個性
持續帶晨讀的老師,都會很驚訝的看到孩子靜下來、內化的力量。日本晨讀推手大塚笑子記得,當她以體育老師的身分,在排除周遭懷疑、反對意見,持續推動班級晨讀一段時間後,成果慢慢展現。她請夥伴林公老師來參觀,看到大家可以這樣安靜進行晨讀,林公老師感動得流下眼淚。大塚笑子對《每日新聞》表示,「晨讀10分鐘」不僅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,有助全體成績向上提升,也讓情緒容易起伏的學生不再那麼衝動、感情用事。此外,讓不愛念書的孩子開始喜歡閱讀,遲到的人數減少,讓第一節課在閱讀的情境下自然而然的開始,教學效果更好,有助於心靈的豐富與人際關係的發展,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有自信。
影響力4
─ 平衡電腦和書的吸引力
大人也許一廂情願希望孩子愛看書後,就會忘掉電腦。教育學者李坤珊分析,電腦的吸引力是無法被取代的,因為那是孩子同儕的共通語言、交友方式、工作場域,如果去防堵,反而會到處流竄。但閱讀的習慣讓孩子同時知道,「書裡也有趣味、迷人的世界,也很好玩,」李坤珊提醒,這反而可以取得一個平衡。她從兒女可以從玩電腦、再轉換到閱讀,發現「電腦和書籍的樂趣是不同的,因噎廢食或沉迷上癮,都不是平衡的狀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