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l.yimg.com/e/serv/blog/smiley/msn/thumbs_up.gif)
好書推薦網站:
http://www.cwbook.com.tw/product/ProductAction.shtml?prodId=3673
不管是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喜德,或是沒有耳朵構造的蝸牛,無論老師說他幾遍,父母吼他幾次,從他們的表情看來,似乎一點影響也沒有。面對這樣動作慢、沒反應,甚至只活在自己世界的孩子,
以下就我自己和同事的教學經驗,列出可能的原因,並提出幾個解決方式供大家參考:
一、注意力不集中
孩子對周遭的事物缺乏興趣或基本的熱情,導致做事散漫、注意力無法集中。或者相反的,孩子容易被許多事物吸引,無法對大人們下達的指令保持專注,因此看來就像在自己的世界中一樣。建議父母~~趁著孩子做功課時,隌伴在身邊,若看到他又因為想著某個問題而分心時,馬上幫他拉回現實,完成眼前的功課,時間一久,便能養成專注寫作業的好習慣,也能夠幫助孩子專注的貫徹指令。
二、從小沒有建立時間觀念
孩子習慣性遲到,做事拖拖拉拉,常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,認為時間拖一下並不嚴重,有些父母擔心孩子被老師指責,而幫忙找遲到或是無法完成作業等的理由,更讓這種情況彷彿不斷循環的惡夢,讓孩子難以覺醒!
最根本的方式,就是:「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」。遲到了,不用替他打電話跟老師請假;作業寫不完,父母不必用左手替他完成〈老師絶對看得出是不是學生的字!〉請父母一定要捨得孩子因為犯錯被責備,兩、三次的訓話,也許就有一次會是當頭棒喝,敲醒孩子,讓他不會再整天迷迷糊糊!
三、天生反應慢
班上總是會有急驚風,也會有慢郎中。有的孩子天生温和,脾氣、行動都温吞吞,若遇上較急躁或者較嚴格的父母,就會讓孩子關起耳朵,躲進他的蝸牛殼中。
建議父母~~可以陪孩子多運動:打籃球、躲避球,或跳舞、學打鼓等,做些較容易察覺到「速度」的活動,讓孩子慢慢體會快動作的感受,如此一來,既可以加快孩子的動作,又能增強體力,可說是一舉數得。當然,不是運動一、兩次就能達到效果,有時甚至需要至少半個學期到一個學期的時間。
四、缺乏興趣
也許正在進行的事是孩子不喜歡的,又或許接下來要進行的活動是他沒有興趣的,所以孩子能拖則拖。當父母發現孩子動作慢吞吞,或請他做一件事,他卻來個相應不理,還假裝看書或看電視看得入迷,請和他談一談。
若發現我們傳達的指令是他所不喜歡的,那麼應該鼓勵他完成,或者將他喜歡事安排在這個指令的後頭,等他完成後,給他大大的擁抱或口頭讚美,好像眼前的他是克服了重重障礙的超級馬拉松選手一樣。最重要的是,要讓孩子瞭解,不喜歡的事不能用逃避來解決!
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可以做得又快又好,但對這樣的”小喜德”、”小蝸牛”,我們只得「以毒攻毒」---- 以我們的時間換取他們的時間,隌著孩子耐心練習,協助他改變,千萬別氣餒喔!
《媽媽就是要這樣當》 主婦張尤麗著 開啟文化出版
:http://beastcops.pixnet.net/blog/post/25275384
小學生真是虎豹材狼的叢林社會
晨光媽媽的問題,就我所知的說明一下。因為老師一周兩次要開晨會,低年級(尤其是小一)的孩子因為不受控,還不能遵守要在教室等之類的。為了安全起見,所以請媽媽來幫忙顧小孩。有的晨光爸爸/媽媽,會教勞作唱遊甚至英文,而讀故事最簡單。
我 自己在一上獨撐全學期,隔壁班卻是五個媽媽在輪。在冬至活動遇到別的媽媽,詢問後發現,她們以為當晨光媽媽很難。下學期我寫了一篇文章,請老師發給班上家 長,我的意思是:晨光媽媽是一個觀察自己小孩在班上的好機會,就算一個學期一次(其實如果所有的家長都願意來,一人真的一次就夠了),也希望家長可以參 加。不會講故事的,老師會提供物件,甚至帶體操都可以。
一下就有姑姑跟媽媽來幫忙,二上也有來一次的上班媽媽。二下老師認為小孩夠大了,我就沒去了.其他班還是有媽媽去。如果這麼愛孩子,排一天去是不難的。
現在小孩的沒禮貌,是大人無法想像的。有朋友去講故事,她小孩的同學問她,阿姨你怎麼沒有帶禮物來啊?後來還刻薄的酸她小孩說,你媽媽來講故事,所以老師對你比較好。她因為小孩個性內向,本來就不擅交朋友。被這樣一說之後,她怕小孩被排擠,就不去講故事了。
我自己也曾經因為有小孩一直在我面前走來走去,就生氣跟小孩說,因為這一兩個的沒禮貌,害到我不能好好講故事,害到其他三十幾個小孩不能聽故事,那是誰的錯!這會用鼻孔看我的小孩,後來就轉去貴族學校就讀了。
(前後文省略)
我是小學生的媽媽,這個故事我看起來就變成別的樣子:二桃殺三士。晨光媽媽只要協助老師顧小孩就好,拿了七個蛋糕在二十六個小孩面前,除了每個切成四份,給大家都嚐一口的方法之外,任何的方法都是不公平而且有問題的。因為晨光媽媽並不是老師,只要她是家長,就不會公平。
小學生活的光怪陸離,沒有親身經驗是想像不出來的。當大家孩子大時,如果有機會去學校當晨光媽媽,或是做愛心媽媽(我昨天聽小樺講她去學校做愛..心媽媽,快笑死了.動詞用當或擔任比較好。),就可以親身經驗這些事情。
如果你不能親身經驗,那《小學生叢林--親師教戰手冊》這本書,可以補足家長對於小孩在學校的狀況之不足。裡面我覺得最經典的一篇,就是〈教室戰場〉。文中敘述把青蛙帶成蟾蜍去學校的教科書業務小陳,因為目睹眾小孩在錯手中,把多隻蟾蜍搞成肚破腸流,再也不敢出現這校園裡。
真的,這些小孩都是好家庭出來的;這事件是真的發生在小學校園的。如果小時偷拔蔥、大時偷牽牛的論點是對的,這樣不尊重生命的小孩,以後就是跟父母在社會版上相見。